《文心雕龙》上篇
檄移二十
【题解】《檄移》的“檄”和“移”都是文体的名称,本篇重点讲的是檄文,附论移文。
“檄”是檄文,汉魏六朝也叫“露布”,唐宋以后,檄文专指发兵前声讨敌人的文书,露布则是专指战胜敌人的捷报。 “移”是移书或移文,即下行的公文或公告一类文书。
檄文用于对“逆党”的军事讨伐,移文用于对顺命臣民的“洗濯民心”。
全篇分三部分。
第一部分、讲檄文的起源,还讲到了战国时期正式出现的檄文以后的主要作品,结合檄文在征讨敌人中所起的作用。
震雷始于曜电,出师先乎威声。故观电而惧雷壮,听声而惧兵威。兵先乎声,其来已久。
雷霆的震响开始于耀眼的闪电,军队的出动先要传播赫赫的声威。所以看到闪电就惧怕雷声的强烈,听到声势就惧怕军队的威力。出兵先要有声威,它来源已经很久远了。
昔有虞始戒于国,夏后初誓于军,殷誓军门之外,周将交刃而誓之。
从前有虞氏开始警诫国内的战士,夏后氏最初在军队里宣誓,殷汤在军营门外与百姓誓师,周武王在军队将要与敌军交锋前宣誓。
故知帝世戒兵,三王誓师,宣训我众,未及敌人也。
所以从上面所述我们知道:帝舜之世的警诫军队,夏、商、周三王在军队内誓师,都是为了宣传教训自己的部队,还没有发到敌人的方面。
至周穆西征,祭公谋父称“古有威让之令,令有文告之辞”,即檄之本源也。
到了周穆王西征犬戎国,大臣祭公谋父对周穆王说:“古时出兵有威严谴责敌方的命令,有告诫对方的文辞。”于是写了谴责敌方的文辞。这就是“檄”这种文体的源头。
及春秋征伐,自诸侯出,惧敌弗服,故兵出须名。振此威风,暴彼昏乱。
到了春秋时代,周王朝衰微,天下无道,出征讨伐的事,都由诸侯发动,他们害怕对方不服,所以出兵须要有名义,振奋自己的威风,暴露对方昏乱无道。
刘献公之所谓“告之以文辞,董之以武师”者也。
刘献公所说的“用文辞来告诫他,用军队来督促他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齐桓征楚,诘苞茅之阙;晋厉伐秦,责箕郜之焚。
齐桓公讨伐楚国,派管仲质问楚国为什么不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苞茅草;晋厉公讨伐秦国,派吕相责备秦国为什么焚毁了箕和郜两地。
管仲、吕相,奉辞先路,详其意义,即今之檄文。
齐国的管仲,晋国的吕相,先举出斥敌的话再进军,考察它的意义,就是今天的檄文。
暨乎战国,始称为檄。檄者,皦也。宣露于外,皦然明白也。
到了战国时代,才开始称作檄文。檄,就是明白,揭露在外,非常地明白。
张仪《檄楚》,书以尺二,明白之文,或称露布。露布者,盖露板不封,播诸视听也。
张仪的《为文檄告楚相》是用长一尺二寸的竹简书写的。这种明白昭著的檄文,有的叫露布,公布出来,让人看到听到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信钰证券-股票配资盘-配资炒股股市-最可靠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